真空设计中关于真空泵选型的计算 二维码
发表时间:2017-12-20 23:21 2.2 计算2.2.1 对罗茨泵组的尺寸进行标注在对罗茨泵组的尺寸进行标注时,首先需要考虑到很多 因素。 压缩比罗茨泵的压缩比 通常在 5 和 70 之间。要确定压缩比, 我们首先考虑被抽吸气体的体积和通过流导率 方式回流 气体的体积,以及从抽速为 的排气室返回气体流量: 公式 2-1: 罗茨泵气体负荷
选择 等于 0,我们得出压缩比 公式 2-2: 罗茨泵的压缩比
在存在层流的情况下,流导远远大于回流的抽速。这样则将 公式 2-2 简化为 公式 2-3: 针对层流的罗茨泵压缩比 在分子流范围内,进气侧的抽速仍是最大的,但回流的抽速 现在比电导大得多。因此,压缩比是: 公式 2-4: 针对分子流的罗茨泵压缩比 在层流(高 压)情况下,压缩比受到通过罗茨叶片与外壳之 间间隙的回流的限制。由于流导与平均压力成正比,压缩比 将随压力上升而减少。 在分子流范围内,排出侧的返回气体流量 占主导地位 并限制低压侧的压缩比。由于这种影响,罗茨泵的使用被限 制在压力 大于 10-4 hPa的情况下。 抽速抽速 罗茨泵配备了溢流阀,该溢流阀允许泵的最大压差 在 30 和 60 hPa 之间。如果罗茨泵与与前级泵结合,必须对溢 流阀开启 () 和关闭 () 时的压力范围进行区分。 由于两种泵(罗茨泵和前级泵)的气体气流量是相同的,所 以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: 公式 2-5: 溢流阀开启且在高前真空压力下的罗茨泵站抽速
只要压差明显小于前级真空压力,泵组 的抽速将只略高于前 级泵的抽速。由于前级真空压力接近压差,溢流阀将关闭, 且将应用 公式 2-6: 溢流阀关闭且前级真空压力接近压差时的罗茨泵站抽速 现在让我们考虑罗茨泵在恒压下工作的特殊情况(例如,冷 凝器模式)。公式 2-3 将适用于高压范围。在公式 1 中使用 值 且不考虑针对流导值 的回流 , 我们得出: 公式 2-7: 高进气压力下的罗茨泵组抽速 在低压下,使用 公式 2-4 中的 ,则我们得出 公式 2-8: 低进气压力下的罗茨泵组抽速 从 公式 2-6 可以看出, 趋向于 ,如果压缩比 明显大 于罗茨泵理论抽速 和前真空抽速 之间的比率。 例如,如果选择压缩比等于 40,罗茨泵抽速比前级泵抽速大 10 倍,则我们得出 = 0.816 就泵组调整用途而言,罗茨泵的理论抽速不应该比前级泵抽 速大十倍。 由于溢流阀被设置为压差大约为 50 hPa,事实上只有压力超 过 50 hPa 时,前级泵的体积流量才有效。例如,在给定时段 内如果大容器被排空至 100 hPa,则必须选择适当较大的 前级泵。 让我们假设泵组的例子应该在 10 分钟内 将体积为 2 m³ 的容 器排空至 压力为 5 · 10-3 hPa。要实现这一点,我们将选择 可在 5 分钟内将容器排空至 50 hPa 的前级泵。在恒定体积 流量下,以下公式适用: 公式 2-9: 抽空时间
通过重新整理 公式 2-9,我们可计算出所需的抽速: 公式 2-10: 计算抽速 使用以上给定的数值,我们得出: 我们选择抽速 = 100 m³ h-1 的 Hepta 100 作为前级泵。使 用相同的公式,我们估计罗茨泵的抽速将为 61 l s-1 = 220 m³ h-1, 并选择抽速 = 490 m³ h-1的 Okta 500 以及溢流阀压 差 = 53 hPa 用于中真空范围。 从下表中,我们选择 ,列中给定的前真空压力,使用 Hepta 100 抽速曲线相应的抽速 ,并计算吞吐量: . 压缩比 计算得出,已开启的溢流阀达到了 56 hPa 的前真空泵压 力。前级真空压力 ≤ 153 hPa 的 从图 2.1 得出。计算罗 茨泵抽速有两种方法: 可从适用于已开启溢流阀的 公式 2-5 得出,或者 基 于适用于已关闭溢流阀的 公式 2-6 。 ![]() 图 2.2: 具有 Hepta 100 和 Okta 500 泵组的体积流量(抽速) 由前级前真空压力接近 差压 , 将大于 。 两个抽速中的较小值往往是正确 的,我们将其指定为 S。使用以下公式获得入口压力: 图 2.2 显示了该泵组的抽速曲线图。 ![]() 图 2.1: 罗茨泵无负载的空气压缩比
图 2.1: 罗茨泵组的抽速和抽空时间 抽空时间腔体的抽空时间需要根据不同的阶段分别计算得出。在抽速 变化强烈的区域,前级真空压力间隔配置必须较小。公式 2-9 用于确定间隔期间的抽空时间,使用 作为计算压力间 隔阶段两个抽速的平均值。总抽空时间将是表 2-1 最后一列 所有时间之和。 抽空时间还会受到真空系统的泄漏率、管道流导真空室中存 在的汽化液体流导以及多孔材料的脱气和被污染容器壁的影 响。这些因素中的一部分将在第 2.2.3.1 节和第 2.3 节中进行 讨论。如果上述影响存在任何未知情况,将有必要在泵组中 提供适当的防护措施。 上一篇真空获得设备真空泵简介
下一篇真空技术介绍
文章分类:
技术文章
|